凡人修仙传》高开稳走,男频剧的春天来了? -

来源:人气:915更新:2025-08-16 06:41:14

近日,杨洋主演的男频剧《凡人修仙传》在优酷平台开播三日便实现站内热度破万。据云合数据显示,该剧正片有效市场占比达15.6%,集均估值约为3300万;而酷云数据显示,首日播放量突破1820万后,播放量持续稳步上升,截至8月10日(上线两周)集均播放量已达3751万。目前灯塔专业版数据(8月10日)显示,累计正片播放量突破7亿,登顶单周播放量冠军并斩获7次单日冠军;同时在开播第七日实现全网播放量实时登顶,市场评级稳定在S 水平。8月12日,该剧已进入大结局收官阶段,播放走势依然保持积极态势。

去年《庆余年2》的成功再次印证了男频剧在市场中的强大吸引力,而今年则被外界视为男频剧的高光时刻。尽管传统认知中男频剧创作难度较高、爆款产出不易,但如何在竞争中实现突破,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随着女频剧长期主导影视市场,视频平台用户增长趋稳时,男频剧被赋予了撬动新增长点的重要使命。《庆余年》系列与《狂飙》的破圈效应,更表明男频剧具备与女频剧匹敌的商业价值,主流平台的男频剧储备正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

去年,凭借《庆余年2》再次登顶男频剧王的腾讯视频,今年开年便以王鹤棣主演的新作《大奉打更人》强势占据男频市场。据灯塔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该作品以2.67%的市占率及14.87亿正片播放量稳居TOP3,仅排在《藏海传》《难哄》之后。依托阅文集团丰富的IP资源,腾讯视频已基本锁定多数男频网文大IP,包括《剑来》《什锦》《异人之下》新系列等。近期公布的20部新剧中,超半数为大男主剧,如成毅主演的《赴山海》、陈永胜主演的《合成令》等。此外,除《庆余年3》外,由陈道明监制、作家陈甘露同名小说改编的谍战剧《千里江山图》也已开拍,张若昀在两部男频佳作中担纲主演。相较之下,爱奇艺虽在与腾讯联合出品的《赴山海》因故撤档,但其男频剧储备依然可观。杨志刚主演的《唐诡3》、王阳主演的《围猎》、于和伟主演的《暗夜深海》以及陈晓主演的《大生意人》《云襄传之将进酒》等大男主剧均进入待播预约阶段,同时《重器》《夜不收》《高兴》《兵自风中来》等多元题材作品也同步推进。

相较于优爱腾的强势布局,芒果TV虽起步较晚却持续加码男频领域。目前平台待播项目包括五百导演的《猎豹》、罗云熙主演的《水龙吟》、十一月导演的《长风少年词》等,同时王鹤棣主演的《咸鱼飞升》及《香初上舞》《长安纸墨录》《下半场》等作品也正在重点筹备中。从各平台待播剧目来看,男频剧仍集中于热门题材领域,且多为网络文学爆款改编。头部项目延续了以往"流量男主 豪华制作团队"的标配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各平台正同步发力玄幻赛道。尽管网文与动漫在该领域常有爆款产出,影视化却面临较高难度,然而凭借受众覆盖面的扩大,这一赛道或将重塑男频剧市场格局。

在经历多年被女性向影视作品主导的阶段后,男性向剧集正逐渐成为影视行业的新兴增长点。尽管当前男频剧的创作数量已超越前五年的总和,但整体市场表现仍显低迷,即便像《少年歌行》《异人之下》这类获得口碑认可的作品,或是《大奉打更人》《藏海传》这样拥有高流量的数据,却难以重现全民追捧的现象级爆款。

男频爆款的持续缺失,已成为影视行业亟待解决的顽疾。然而反观男性向网络文学与动画领域,这些类型作品却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潜力,被视作文化领域的"富矿"。各大平台与小说网站早已通过深度开发男性受众的内容需求,构建起从文字到动画、再由动画反哺文字的良性循环体系。这种内容生态已实现每年持续产出新作品、形成爆款产品、培育超级IP的稳定模式,例如去年排名国内动画作品TOP10的全部为男性向IP,其中九部由腾讯视频播出,且绝大多数源自头部男性向网络文学IP的改编。

在“男频”概念盛行之前,“男人戏”曾是市场上的爆款集中地,以塑造强势男主角为核心叙事的剧集频繁取得高收视与高口碑的双重成绩。从题材来看,武侠剧、古装剧、战争剧及年代剧尤为突出。例如2005年全国收视率前十的剧集中,既有历史正剧《汉武大帝》,也有战争题材中以李云龙为主角的《亮剑》、古装悬疑剧《大宋提刑官》(宋慈为主角)和武侠双男主剧《小鱼儿与花无缺》等。其中《亮剑》凭借其稳定的复播率形成显著的长尾效应,荣获全国收视率亚军,仅次于《京华烟云》。这充分证明,男频作品仍有庞大的观众基础。那么,为何如今男频剧面临爆款凋敝、市场低迷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剧本改编质量的持续下滑。文学深度的缺失、情感共鸣的匮乏、价值传递的薄弱以及对强爽感的过度追求等多重问题,直接制约了男频剧在制作层面的投入,尤其影响了特效与视觉呈现的水准。如何破解“去水化”“去套路化”的困境,成为当前男频剧亟需应对的挑战。与以年为单位、高投入制作的动画不同,如《斗罗大陆》动画凭借高还原度与精致特效,历经十年仍保持较高热度,被戏称为腾讯视频的“长线投资”。然而其剧版却在2021和2024年遭遇口碑滑坡,除演技与剧情被批评外,过度堆砌的特效更被观众调侃为“页游广告”,凸显出剧版与动画在创作理念与呈现方式上的本质差异。

男频作品自诞生之初便以男性审美为核心定位,其标志性特征包括宏大世界观设定、紧凑的叙事节奏、低门槛的观看体验和强烈的爽感刺激,乃至一些低俗的黄色桥段、后宫题材及赘婿逆袭模式等,构成了男频剧的核心标签。然而,这些原本针对男性的创作元素在拓展至大众市场时,却可能演变为引发争议的“爆点”。若无法精准把控其中的分寸,极易引发争议,导致两极观众群体的不满。2021年,网络作家愤怒的香蕉(《赘婿》作者)曾在社交平台指出,男频剧的核心受众仍是原著书粉,而女性观众的参与更多基于剧情共鸣。但现实情况显示,男频剧实现高热度与口碑兼备的关键,在于男女观众比例的“营养均衡”。以《庆余年》为例,其男女观众比例约为4:6,而《狂飙》则呈现出接近五五开的均衡态势。

此外,流量型男主虽常被选为男频剧的扛大旗人选,却在担纲大男主角色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部分流量男主的走红往往依赖女频爆款剧作,而其在男频剧中的表现却常显适应性不足,需面对更严苛的演技与气质考验。早年间杨洋主演的《武动乾坤》便因演技欠佳与剧本改编问题成为口碑失利的典型案例,而今王鹤棣主演的《大奉打更人》虽热度攀升却口碑崩盘,雷佳音主演的《长安的荔枝》亦在年内遭遇类似困境。究其根本,真正实现无短板、全面成功的新男频剧,仍需依赖扎实的演技与优质剧本。

男频剧存在诸多挑战,但市场仍对其保持需求。核心原因在于男频一旦成功便具备强大的吸金能力,其投资回报率虽波动较大、制作成功率偏低,但爆款潜力巨大,往往带来高收益、高用户黏性与高转化率。相较之下,女频市场已出现观感疲劳,而男频题材仍处于开发红利期,具有更广阔的内容拓展空间。以《庆余年》现象级回报为例,2022年优酷男频分账剧《我叫赵甲第》(改编自烽火戏诸侯《老子是癞蛤蟆》)首季分账超7000万,第二季已突破5040万,打破分账剧年冠纪录。短剧领域也呈现爆发力,去年横屏短剧《原罪》凭借超3000万分账金额创短剧新纪录。

正如编剧汪海林指出,男频内容在当代互联网生态中逐渐边缘化,这一现象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男频剧的“增量”概念。从谍战、军旅、武侠到修仙等传统男性向题材的受欢迎程度可见,男频创作本质上是以竞争对抗关系为核心,构建男性成功学的叙事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高度沉浸的“爽感”体验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然而,真正实现破圈的男频剧绝非单纯依赖“男人圣经”式的爽点,而是需要具备鲜活的配角塑造、严谨的故事逻辑以及多元的支线设计,最终呈现出超越性别标签、具备普遍共鸣的完整世界观。正因如此,即便是《琅琊榜》《莲花楼》这类以女频网文为蓝本的作品,或是《庆余年》系列这种源自男频后宫文的改编剧,均能突破原有受众边界,成为现象级的“大男主”类型代表。

当前,平台及男频剧制作团队正积极寻求创新突破,试图通过多维度的探索赋予作品更多可能性,而非陷入简单的性别迎合套路。在女性力量崛起的背景下,女性制作团队逐渐承担起男频头部IP的创作重任。以近期开播的《凡人修仙传》为例,导演杨阳继《将夜》后再次执导男频大IP,其女性视角带来的细腻叙事让作品摆脱了传统性别标签的束缚,创造了一种超越受众区隔的表达方式。杨阳在采访中坦言,“若导演始终想着这是男频就要讨好男性观众,女频就要取悦女性观众,这种杂念会严重影响创作专注度。创作者应沉潜于作品本身,深入挖掘其内核价值。”与此同时,男频剧制作理念也发生转变——即便拥有强大IP基础,也不再盲目依赖流量明星或豪华阵容,转而更加重视具备口碑积累的“小而美”制作团队。导演许宏宇及其旗下的“热血动物联盟”便是在《穿越火线》《异人之下》(优酷版)等口碑佳作基础上,逐步赢得了《镖人》《十日终焉》《异人之下》(腾讯版)等多平台男频重磅项目的青睐。

当前男频剧正在通过细分场景打造、平衡男性与女性观众审美偏好等方式,积极探索突破传统模式的路径。值得注意的是,新晋实力派演员正逐步成为男频市场的重要力量,其影响力已超越流量明星范畴。例如,成毅除主演《赴山海》外,今年待播的男频作品还包括《英雄志》《长安二十四计》,持续深耕武侠江湖题材;彭昱畅则被广泛视为废柴逆袭流的代表人物,已锁定《万古最强宗》《年少有为》两部待播剧;而资历较浅的敖瑞鹏,则凭借优酷男频IP《师兄太稳健》以及即将出演的爱奇艺男频大剧《一点浩然气》,在武侠、修仙赛道崭露头角。对于当下男频剧及长剧市场而言,与其寄望复制《庆余年》的成功模式,不如着力于多维度、多类型的创新探索。正如《大奉打更人》尝试的无厘头喜剧风格、《凡人修仙传》开创的凡人修仙流叙事,均展现出突破常规的创作思路。男频剧若想实现市场突破,既需强化圈层渗透力,也需推出新颖的故事设定与题材内容。归根结底,无论男女频市场,优质内容才是打破受众壁垒、实现突围的终极关键。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